构建人才成长的自动装置

家庭教育是幼儿期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在成长关键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而这种本质的个性特征一旦成型,则将终身难改。为了让孩子从小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勤奋好学、意志坚强,并且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我们必须强化少儿家风教育,目标是在孩子内心构建一个自我约束的成长框架,在这个基于理性和自觉的框架影响下,孩子将自主判断是非对错,并能够约束自己服从规则,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自觉为探索和求知主动学习,并且学会自我规划、做到隐忍和坚持,从而让孩子的成长就好像时钟的齿轮,滴答滴答准确无误的向人生的成功目标稳步迈进。

在心理成长关键期构建自我约束框架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懂事听话、自觉主动、勤奋好学……,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就是自我约束框架,它就好像内心的一把量尺,时刻提醒着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时候需要坚持,什么时候应该坚决抵制。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自我约束框架,它实际上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区别他人的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幼儿早期的情感意识还不完善,但发展极为迅速,从最初产生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愉快、愤怒等简单体验,到5岁的时候,已经发展出了具有社会属性的委屈、自尊、羞愧等的自我体验。随着儿童自我意识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自我概念的认识从最初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和才能,发展到学术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并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尊和责任感,而自尊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儿童往往会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儿童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这种与自我评价相与情绪体验的结合就产生了个人行为最原始、最本能的驱动力,从而导致一定的行为倾向性。随着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和评价的内容、范围和对象也进一步扩大,评价层次也逐渐从表面行为转向更深入的对自身内部品质的评价;另一方面,对各种行为准则、是非观念和道德意识的认识和积累,也使他们对规则的认识也逐步从表面、具体过渡到本质和抽象,并逐渐发展出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产生持久、稳定的自律性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从类型上,可分为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安全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等等……,正是这些与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相联系的自动化行为惯性,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约束的框架。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框架,区别只在于:精英儿童内心的框架更加完整、高效,而那些缺少家教孩子内心的自我约束框架则残缺羸弱、形同虚设。

大量的研究证明:通过树立榜样、明确行为目标和后果、增加同伴间的协作都可以极大强化儿童的自律性行为,但前提是:这些必须发生在成长关键期。新生儿在刚出生时,其脑细胞在数量上已经接近巅峰值,其后的发育主要表现在既有细胞的持续生长、分化,以及神经元之间大量神经突触的生成,到23岁,进入幼儿早期,每个神经元的突触数量达到15,000个的巅峰值,紧接着就进入了一生中最大规模的“神经元修饰”过程,大脑开始对前期生成的大量突触进行删减,原则就是用进废退。这就好比园艺师对树木的定期修剪,去掉旁枝末节才能让植株长得更好,大脑根据神经突触的使用频度来决定其存废,并通过修剪来优化神经通路,使之更加精简高效。如果某个神经元无法成为持续作用神经回路中的一份子,那么它就会被修剪掉,相反要想保留和强化某项功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予高强度刺激,频繁使用它,这样不但能够让它被保留下来,还能令相关神经元持续发展,生长出更多更发达的皮质细胞连接,从而创造出更优化、更复杂的电讯号神经网路。这样的过程集中发生在8岁以前,即儿童心理成长关键期,由于记忆被认为是由突触强度的改变来编码的,早期神经突触形态结构上的变化往往具有深刻意义,这个时期形成的自我意识和自律性倾向将成为一个人最核心的特质,此时培养的行为习惯、以及与之捆绑的情绪体验,将以神经突触构造的复杂电讯号网络回路作为编码形式,成为大脑中最牢固的长期记忆,这种核心的底层记忆将构成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而难以改变,并且在未来一生的生活学习中持续影响着人的感觉、知觉、思想、情绪等各样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所以,幼儿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卫生教育一向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做法强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通过父母以身作则,小朋友们之间见贤思齐,依靠环境力量潜移默化的去规范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教育模式。然而幼儿心理成长需要到12岁才完全成熟,这意味着在漫长过程中,必须始终有一个纯洁的成长环境,家长必须跟从左右,随时为他们答疑解惑。但现实生活中却难有这样的净土,很难确保孩子在每次心理困惑时,都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教育,除非将孩子完全隔离于社会,否则社会中丑陋现象和不良习俗将不断给孩子制造种种困惑,如果孩子从未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又得不到家长及时的疏导,就很容易在内心纠结并埋下阴影,导致日后人格个性出现扭曲和错误。更让人沮丧的是,儿童心理发展完全成熟的时候,也就宣告了发展关键期的终结,如果错过可塑期的修补机会,那么儿童的人格个性将进入成熟水泥期,迅速定型,不再具有可塑性。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遗憾,为了给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为了在大门关闭之前给孩子注入48项人类社会最优秀的个性品质,最好的做法就像打预防针那样,提前为孩子制定一个自我约束的成长框架,对孩子认知的行为准则、是非观念、自我评价以及情感体验进行系统的规范。虽然孩子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虽然相关内容让孩子难于理解,孩子甚至无法体验其中的情感情绪,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耐心解释,虚心讲解,通过讲故事,玩角色扮演游戏,提问各种问题,开展逻辑思辨来帮助孩子尽力去理解,或者至少以机械记忆方式,帮助孩子在大脑中留下印记,以此等待相关情感体验和自我意识的苏醒。事实上,这种对情感意识的超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意义重大,它给予大脑相关功能充分的刺激,迫使大脑神经突触的重组和优化,以构造出更发达、更高效的神经网络结构,从而显著提升信息加工能力。这种发生在成长关键期的强化训练起到了充分挖掘了大脑潜能的作用,为日后赢得对同龄人的竞争确定了在大脑结构上的领先优势。当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功能在某一刻被激活,孩子突然获得其中的情感体验,领悟了道理,那么前期的教育就如同开关扳机,“砰”一声释放出积极的影响,顺利发展出自信心、爱心、责任心、独立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目标性、乐观、诚实、交际与合作等一系列积极的个性品质,并阻挡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对心灵的侵蚀,进而逐渐在孩子内心构建一个自我约束的框架,自动引导孩子向人生成功的方向迈进。

BB6儿童EQ素质培养》正是一套发展儿童情感和意识,培养情商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孩子在心理发展关键期构建一个自我约束框架。课程包含三年6个学期共48个主题,每个主题有一个高度概括的教育目标,另包括口诀、行为准则、问答练习和“为什么这样”的行为思辨环节,同时每个主题附上一个与生动的角色扮演小故事。整个课程分步骤、按计划、渐进有序地培养孩子的理性和自觉性,通过明确行为规则,强化自我评价和判断,并激发正确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孩子构造一个自我约束的成长框架。课程结合专注式学习和偶然式学习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前者包括学习认识主题目标,朗读口诀,背诵行为准则,后者包括行为思辨,人物角色扮演游戏和行为宣誓,多重教学方式的整合显著的提升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首先明确告诉孩子目标是什么,行为准则是什么,并让孩子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引导孩子去体验故事中的情绪感受,再把这些情感体验与具体行为捆绑,在两者间建立起扣动扳机似的联动关系,让孩子开始某项行为的时候,就立即联想到某种积极或消极的特定情绪,从而实现潜意识控制下对特定行为的趋避反应和自动选择。例如,当孩子将小动物与温馨愉悦的情感相关联,那么在潜意识中,孩子就会自觉抗拒任何对小动物的伤害行为;当孩子分担家务获得父母的赞赏和肯定后,一种由自我肯定引起的积极情绪体验将被捆绑到履行责任的行为上,孩子就会在潜意识中持续产生孝顺父母、分担责任的冲动和欲望。通过绑定情绪体验与特定行为,以此规范儿童行为方式,这是本课程针对学前期儿童心理发育不完善,缺少理性控制的特点,独创开发的一项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对于帮助孩子在潜意识中构建一个强大、稳定的自我约束成长框架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BB6儿童EQ素质培养》在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同时,加入了对情感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它是第一套关注儿童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课程,也是一套规范儿童行为习惯的课程,它让孩子在身体长高长大的同时,心理和行为也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它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怎样坚持原则和理性行为,怎样辨识和抵御外界不良风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礼仪习惯,帮助孩子培养完美的性格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并塑造坚强的意志力,从而确保孩子在成才之前首先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能够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人,即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健全人格的人。

课程包含的48个主题是:

1.让孩子自觉拥有责任感

听话,卫生,安全,自立,责任,手尾,孝顺,爱国,生命,

原则,……

 

2.学会与人交往,诚信为本

问好,规矩,合作,尊重,礼貌,诚信,宽容,体谅,友爱,

爱心,善良,热情,公平,竞争,服从,坚强,谦虚,乐观……

 

3.培养科学、理性意识和创造力

抓紧,观察,特长,创造,计划,讲话,志向,扎实,学风,

严谨,渐近,方法……

 

4.学会坚持、克制,培养坚强意志力

专心,恒心,克制,进取,克服,勇敢,坚持,梦想……

 

早期语言学习对大脑逻辑思维的促进

早期语言能力的强化训练对儿童智力开发意义重大。我们知道,当孩子3岁时,大脑神经连接将经历一次大规模修剪,此时他从环境中获取到的生活经验,将决定大脑中的哪些内容得到强化,而哪些会遭到删减。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过程,它逐渐发生且不可逆转,家长应抓紧机会,在这个发展关键期充分开发大脑潜能,特别对于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训练,更应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两位学者贝蒂·哈特与托德·莱斯利,在一份历时10年完成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语言能力中词汇的学习对儿童智力发育有着巨大的影响,3岁儿童的词汇掌握量与其9岁时候的学习成绩有着密切正相关,而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安妮·弗纳德博士则认为,早教期儿童词汇量掌握的劣势,已经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智力发育上落后于富裕家庭的孩子,他发现:高收入家庭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重视,已经使孩子在2岁时对词汇的掌握比低收入家庭领先6个月,而这种早期发育的滞后所产生的日积月累效应,将会进一步拉大两者间的差距,使得贫富两类家庭的儿童在日后语言词汇量、组织技巧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并进而暗示着未来孩子的在校成绩好坏,以及未来拥有功事业的可能性。

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语言本身,更在于对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高级脑功能的早期开发和促进。人类与生俱来的大脑结构仅仅使上述高级脑功的实现成为可能,而要真正拥有这些高级讯息处理能力,还依赖于后天的经验及学习,而后天的学习和记忆促进了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的重整和修饰,并使之构造成实现复杂脑功能所必需的神经网络回路。而语言是学习和记忆(特别是“陈述式记忆”)的必要手段,语言对于信息在大脑中提取、整理并形成记忆至关重要,只有充分理解大人的语义和逻辑,孩子才能顺利从陈述式语句中获得新的知识。科学家们发现,在早期学习会话的儿童中,对旧词汇理解的反应速度越快,那么他们掌握学习新词汇的速度也就越快,新知识的获取必须建立在语义理解的基础上,而语言词汇量的迅速发展又加深了儿童对更高级、更抽象事物的理解,促进了大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事实上,在儿童大脑各项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心理发展关键期,语言几乎是培养抽象逻辑思维的唯一手段,并承载了对儿童抽象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和启蒙,对这类能力的培养,学习内容不仅要靠语言表述来理解,还要通过复述来强化以对抗遗忘,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对学习内容修饰加工并重新表述可极大的巩固短期记忆,并实现长期记忆的顺利转存。另一方面,语言的本质是人类思想传递的工具,语言口才不仅表现在词汇掌握多寡和语言组织技巧的运用,更反映的是演说者对事物的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强化早期语言学习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如果在发展关键期错过了对逻辑思维的强化训练,那么就可能造成逻辑思维开发不足,导致日后面对问题难以做出精准、敏锐的分析和判断,对事物难以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见解,即使日后通过学习掌握了大量词汇,说话也只会堆砌辞藻、卖弄文字。现在很多大学生害怕写论文,而中学生、小学生害怕写日记,写出的东西缺乏实质性内容,像是无病呻吟。这种现象反映了这些学生逻辑思维水平低下,大脑空洞无物,分析问题肤浅愚钝,遇到问题没有独到见解的事实,究其原因,很可能与其儿童心理发展关键缺少语言学习的强化训练有关。

BB6儿童EQ素质培养》首先一套规范行为习惯的情商课程,同时也是一套儿童角色扮演戏剧集。虽然内容主要针对儿童行为习惯和情感认知的规范,但由于把做人道理和行为规则糅合进48个小故事,并设计成一个个角色扮演小游戏,让孩子在理解小故事过程中完成对行为规范的记忆,从而避免了对枯燥内容的乏味说教。在教学设计中,孩子们被要求当着面前众多小观众,在特定的剧情和语境下,凭着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理解,大声说出故事中人物角色台词,形式上已经成为一定意义上的行为宣誓,正是这样一种设计,极大强化了孩子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认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轻松、自然的氛围下完成主题课程的学习。

由于课程以戏剧表演的形式展开教学,以至语言口才训练因而被置于非同寻常的重要位置。在每一个主题的教学过程中,孩子都被要求向五个考核指标尽量靠近,这些指标从低到高依次是:

.学会认真听:练习听一次就能说出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对话。

.学会大胆说:调整语速语调,结合手势,表情丰富的复述台词。

.清晰的叙述事情:尝试用各种表述方式讲解故事内容,清晰传达重要信息。

.明确的表达观点:通过故事说明我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准确的逻辑推理:因为什么,所以怎样?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给出自己的判断理由。

考核评估:1.是否掌握听的技巧?(能够准确辨识、提取主要信息)

          2.能否无障碍表述?(能够控制语气、语调、语序及用词)

          3.能否通过逻辑分析论述自己观点?

语言学习的最好方法是反复聆听,然后大胆开口练习说。《BB6儿童EQ素质培养》课程除了提供故事书、卡片和游戏道具,还包含一只电子故事笔。孩子可以自己按下播放键反复聆听故事内容,在模仿中学到大量词汇和语言表达技巧,并逐渐理解和牢记故事中讲述的行为规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课程还包括一个名为“为什么”的行为思辨环节,引导孩子以一种质疑的精神,对行为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课程在给出建议答案的同时,允许孩子编造各种理由作为解释,而这些理由被要求必须符合因果逻辑关系,孩子可以发挥想象,联系各个层面的生活经验给出不同的答案。正是这样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让孩子在锻炼了孩子的语言技巧同时,又开创性的激发了语言逻辑思维能力。三年6个学期的语言口才强化训练,将让孩子在聆听技巧、词汇量、语言组织技巧、即兴演说心理素质、言语逻辑思维能力上大幅领先同龄儿童。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种语言强化训练使负责抽象逻辑思维和想象创造力的大脑额叶区保持长期的高度活跃,并刺激相关神经元细胞不断分化重组,构造出更发达、更高效的神经网络信息处理回路,从而实现更深度的大脑功能开发,而这种大脑生理构造上的领先优势,将在未来人生发展轨迹中,帮助孩子实现对同龄人的超越。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如何应对“幼儿期健忘”

儿童早期语言学习的重点并不在于简单扩充词汇量,而在于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听、说习惯的正确培养上。事实上,早期儿童大脑的功能区分布存在着迁移现象,先发育的脑区域在3岁左右承担了记忆的任务,随着脑从枕叶向两侧颜叶再向顶叶,最后达到额叶区域的渐进发展,后期成熟的脑结构逐渐控制了先成熟的脑区域,使先期学习的知识脱离了意识控制而回忆不起来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幼儿期健忘”。科学家们发现,所有发生在34岁时候的 “陈述式记忆” declarative memory)都会在长大后被遗忘,而“非陈述性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却并不会丢失,后者主要是指控制肢体平衡、运动、协调的一些记忆,例如游泳、自行车等,这些运动记忆并不会随着孩子长大而遗忘,相反,陈述式记忆在孩子长大以后就被压抑在大脑皮层最深处,脱离了意识控制而回忆不起来。只有在大脑出现特别的意外伤害,或着在某些潜意识状态下,这些记忆才有可能被重新调出。但这些注定被遗忘的早期记忆活动并非毫无意义,它对促进晚期发育成熟的额叶区神经细胞的早期分化,令其在成长关键期迅速发展出抽象逻辑思维和想象创造力等方面功不可没,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为“幼儿期健忘”现象的存在,不求理解的死记硬背对4岁以前的儿童实际上毫无意义,比如近几年流行的国学诵读,不做讲解却让孩子硬生生背诵出来,这种做法极大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却无法提升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学习的内容又注定长大后被遗忘,这样课程还挤占孩子其它有益的学习和游戏时间,以至于妨碍了儿童整体智育的发展,可谓贻害无穷。而与国学课程不同,少儿家风教育的重点在于对行为习惯和情感意识的培养,通过行为思辨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建立良好的听、说习惯,培养语言交流的兴趣,即使对于儿童自我约束力的构建,也不仅仅依靠简单说教,而是通过讲故事,玩角色扮演游戏,建立行为习惯与特定情感体验的关联,以情感记忆的方式实现潜意识状态下孩子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而这种思维惯性则构成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的个性中最核心的内容,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反而在个体一生中对学习、生活和事业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